【閱讀】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|關於心理諮商與自我狀態構成
這週末我看了本書,
覺得收穫蠻多而想分享給大家~
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目錄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自小以來,我在親朋好友印象中
就是好好小姐辣種沒啥脾氣不會發火的人。
連老爸都說我從小到大都很乖,
除了小二賴床不上課讓他氣到拿皮帶打我外,
幾乎都是安安靜靜做好自己的本分,
也不曾讓他看過生氣的那一面。
大家都說婚姻是很好的修煉場,
這點確實沒錯,
像童話故事般
公主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
那樣的狀況絕對~不會發生,
所有的問題都會像鏡子般反映在日常生活中,
只能不斷的溝通並調整,
才能找出適合彼此相處的方式。
跟我家夫君自交往到現在(尤其是結婚後),
有個問題一直很困擾著我:
每當有衝突事件發生時,
我會下意識說不出話,
除非要等到憤怒消化完後(通常是隔天),
方能用「文字」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緒。
但!很注重溝通的夫君
卻認為發生衝突的當下,
哪怕是說出
「讓我想想」、「請給我時間思考」都好,
『不說話』,完全是他的大忌,
認為就是拒絕溝通
而讓他越發惱怒越發失望…
但實際上,
我並不是不想說,
而是說不出來,
硬逼自己說話卻只是氣頭上無意義的為反駁而反駁。
會找到《蛤蟆先生 去看 心理師 》這本書
也是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看到大家推薦的。
想知道導致自己這個行為的源頭,
先理解,再嘗試做出改變,
要不然硬逼自己說話只能治標不治本,
頂嘴對溝通亦沒啥幫助。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(圖片來源:《蛤蟆先生 去看 心理師 》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)
故事圍繞在蛤蟆先生身上,
他的憂鬱讓身邊的好友(河鼠、鼴鼠、老獾)擔心
進而想幫助他,
甚至找到心理諮商師蒼鷺,
希望能透過他協助讓蛤蟆先生找回自己。
一開始,
是好友們想找諮商師蒼鷺幫助蛤蟆先生,
而非蛤蟆先生本身自己想要,
甚至只是為了討好朋友
而被動地要蒼鷺直接跟他說該怎麼做就好,
所以蒼鷺問了蛤蟆先生:
『那麽到底誰是我的當事人?是你還是他們呢?』
靈性學習中,
生命最重要的課題為『了解自己』,
而唯有自己想改變,改變才會真的發生,
像是病人需要有病識感,
接受治療才會有用。
而心理諮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,
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自於自願,
才能真正合作(積極參與)。
雙方達成共識後,
諮商師會傾聽且不斷提出問題等刺激的方式,
讓當事人學會探索及檢視自己。(學習模式)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(圖片來源:《蛤蟆先生 去看 心理師 》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)
這裡先說明貫穿全書的概念,
人格的自我狀態有
(1) 父母自我狀態
(2) 成人自我狀態
(3) 兒童自我狀態
▶ (1) 父母自我狀態(Parent Ego State)
行為像父母,
出生以來自父母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。
包含人生的評判標準、
好與壞、對與錯。
其中『挑惕型父母自我狀態』,
像是書中的老獾一般,
總是批評、憤怒及嚴厲。
▶ (2) 成人自我狀態(Adult Ego State)
非父母自我狀態,亦非兒童自我狀態。
以理性、不情緒話的方式,
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。
在這個狀態下,
能夠計畫、考慮、決定與行動,
能夠表現理性及合理的行為。
處於這個狀態時,
我們所有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,
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,
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掩沒。
▶ (3) 兒童自我狀態(Child Ego State)
並非代表幼稚與任性,
而是行爲像小孩一樣。
由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,
包含小時候所經驗的所有情感,
也就是事件發生當下,
容易回到小時候的基本情緒,
如,快樂、熱情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等等,
這些情緒的混合即為『自然型兒童』。
而成長過程中,
父母怎麼應對各情緒,
將會影響小孩的一輩子。
也就是,
嬰兒期開始因應生活環境時,
就必須對自己天生的行為做調整,
因為無法逃避,
只能忍受並學習因應。
〖思考〗
想像若是被比自己強大許多的人欺負和傷害,
又無法脫離,可能會怎麼做?
→ 如真的沒有力量,
即必須學習順從壓迫者,
否則無法生存。
甚至不與對方爭辯,
順著對方的意思,
同意他的們想法(附和)
像是書中的蛤蟆先生,
他的父親總是苛求自己,
覺得自己總達不到父親的高標準;
母親對先生唯命是從察言觀色,
甚至配合他的嚴格育兒觀,
收回對蛤蟆先生的關愛,
所以蛤蟆先生的童年主要是悲傷和沮喪,
孤單且感受不到太多的愛及快樂。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(圖片來源:《蛤蟆先生 去看 心理師 》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)
如果沒有用心思考,
看待自己的情緒,
就很難用言語形容自己的感受。
(逃避對於自我的認知)
『你感覺如何?』
『發生事情當下,
你是處於哪個狀態?』
(感覺與反應)
察覺情緒由這些問題開始。
每當蛤蟆先生與人發生衝突時,
彷彿如同小時候被父親嚴厲訓斥的時候那般,
即使不開心也不會表達,
甚至還想試著安撫對方,
希望對方息怒。
→ 這是回到適應型的【兒童自我狀態(Child Ego State)】
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,
需要跟自我的情緒們做連結且理解。
如果否認它們,無視或壓抑,
某種程度就是停留在這個階段。
(書中說是「某種程度變成殘缺的人」我覺得有點嚴重)
〖思考〗
為何不曾生氣?
→ 其實來自於小時候被父母懲罰,
同時又照顧你的矛盾。
所以,了解童年是真的很重要。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(圖片來源:《蛤蟆先生 去看 心理師 》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)
小孩如何釋放憤怒呢?
由強烈至微弱分別為:
叛逆、彆扭、嘔氣、任性、沮喪、拖延、厭煩、退縮。
所有的這些行為策略都是童年發展出來的『防禦機制』。
〖補充〗
* 彆扭
→ 以幼稚的方式表達憤怒(較短時間)。
* 嘔氣
→ 長時間釋放憤怒,
為孩子面對權威而無法為所欲為的反應。
衍伸出『可憐的我』(Poor Little Old Me)的心態,
也就是偷偷地無意識地配合對方,
造成自己不快樂。
反向探討,
『你有父母自我狀態嗎?』
〖思考〗
父母自我狀態不明顯的人,
會是怎麼運作的呢?
→ 對象不是對別人,而是對自己。
各種自我批評,折磨自己。
而時常憤怒的人,
很清楚知道怎麼發怒,
且會常常遇到事件生氣。
〖議題〗
感覺是自我選擇的?
(誰能進入你的大腦,
迫使你產生任何感覺?)
→ 制約反射(Conditional reflex):
針對特定刺激物做出自然反應。
諮商會威脅當事人的心理平衡,
雖然過程是痛苦的,
但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。
諮商的目的:讓當事人自己發現該怎麼做。
『每件事件中,學到了什麼?』
活得真實,
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,
打破童年延續的因果,
讓真實的我擺脫過去的束縛,
真正地成為自己。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(圖片來源:《蛤蟆先生 去看 心理師 》繁體中文版內頁插畫)
『我認為自己怎麼樣?
我是好的嗎?』
『我認為別人怎麼樣?
別人是好的嗎?』
#心理地位#
心理地位是形成腳本的基礎。
▶ (1) 我好,你不好。
會常常發怒,批評或評判他人。
通常會以一種防禦和爭強的姿態活出的腳本,
周圍人覺得其冷漠、攻擊性強。
結局是往往對他人造成傷害。
時常演繹的腳本:
A. 「NIGYYSOB」
(我逮到你了你這個壞蛋)
B. 「你為什麼總讓我失望?」
(道德優越感)
C. 「你怎麼敢?」
(總是需要攻擊及譴責他人,
以將內在的恐懼投射到他人身上。)
▶ (2) 我好,你也好。
非常接近人道主義(Humanist)。
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。
這是健康的心理地位,
可以幫生活、解決問題、活成贏家的腳本。
▶ (3) 我不好,你好。
對自己評價低,認為別人比自己好。
易有受害者心態。
會以低人一等的狀態活出的腳本。
可能會有精神方面的困擾,
如果腳本破壞性強,
可能最終走向自我毀滅。
時常演繹的腳本:
A. 「PLOM 可憐的我」(自憐)
B. 「無論我做什麼都要愛我」
(有意無意惹上麻煩,
看別人能寬容到什麼程度,
什麼時候會排斥,
以證明自己的差勁愚蠢。)
▶ (4) 我不好,你也不好。
活在這樣一個徒勞的腳本中,
認為本身和世界都不好,
做的事情通常都沒有結果,
自己會平庸,
如果有破壞性腳本最終會發瘋。
補充參考:
https://kknews.cc/zh-tw/baby/zpl3bxg.html
諮商目的:
心理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,
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覺察練習改變的,
引導進入成人自我狀態,
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。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如同書中的蛤蟆先生般,
老獾的嚴厲與訓斥,
對他來說就像是父親對他般的『移情』作用,
而我也是出生在『規矩』很多的家庭,
我很可以同理蛤蟆先生的心情。
從一開始的憤怒,
到後來順從、附和、取悅、道歉,
只想著讓長輩們不要生氣就好,
忍一下(壓抑)過就好了,
這樣大家都開心了~
我並不是如同老爸說的一般,
總是乖乖,都不會生氣,
而是每次遇到都選擇逃避,
不正視憤怒本身。
所以,
相似的情況才會不斷重演,
不調整只會繼續停留在兒童自我狀態一樣,
對自我來說不是件好事。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諮商不只會用到頭腦思考,
也須用情感去體會,
可以從理智來理解行為,
但要充分理解自我,
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。
當對情緒的感受越發清晰時,
就能明白,
它們不是可有可無或可隨意忽略的,
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。
°(╭╮)° 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°(╭╮)°~
你也跟我一樣是同樣是『我不好,你好。』的類型嗎?
逃避 → 察覺憤怒 → 排斥 → 反抗(頂嘴) → 試著表達
→ 直到能自信主張自己的權利,自然能獨立行事。
目前好像可以到達排斥至試著反抗的階段,
期許自己能愈來愈成長,
相信每一次真正面對自己的情緒,
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。
(透過經驗學習)
但願早日能夠成為高EQ的人。
高EQ也就是
能夠了解內在情緒世界,
管理自己的情感,
能從悲傷與逆境中站起來,
且能控制衝動、延緩滿足,
從而避免倉促、
考慮不周的決定與行動。
努力一起成為高EQ且成人自我狀態居多的成熟大人吧~
甘巴茶!!!
(鞠躬)